找到相关内容10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重庆华岩寺弘法讲经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(三)

    经劫数,无有出期。是故汝等护人护国,无令是诸众业迷惑众生。四天王闻已,涕泪悲叹合掌而退。 菩萨让我们不造恶业,但是我们有隔阴之密,所以菩萨只能让果报现前救我们。 因果报应,丝毫不爽。修善因得善果,...

    重庆华岩寺

    |宗教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8/23260028101.html
  • 人死后为何不见识神回来报告?佛答原因

    年轻时的事情,何况是记起前世的事情呢?由于隔阴之迷和胎狱的系缚障蔽,若未得道意,被愚痴疑惑染污,想要见到识神的来去,当面回来报告,是不可能的。人若没有道行,而想知道宿命之事,就犹如暗夜里穿针,水中求火,...

    佛说

    |轮回|后世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0/12340930335.html
  • 四共加行

    注意与害怕,因而妥协某些事情。如果一心想藉自杀达成目的,恐怕有弄假成真之虞。死后受生,到时因受制于隔阴之迷,又会忘记死亡的经验。假若生时无法体会死的滋味,那就无法成为真的经验,转为智慧。一旦死亡,我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4541180.html
  • 真理大辩论——柏克森尊者舌战众科学家

    烦恼)。人被无明所障蔽,便不能知前世事。这叫做隔阴之迷。一般人都不知前世事。但亦有极少数的例外,生来就知道前生事的能力。而出家比丘们,通过勤修道品,得宿命通,就会知道自己一生、二生、三生乃至百千万生的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2950214.html
  • 发心与发展

    是要让每个人能够改善自己,从烦恼的枷锁中解脱出来,享受人生的欢喜,从物质和自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,享受群我共生的喜悦。  人生一期一期的生命,过去世、未来世因有隔阴之迷而无法掌握,但是一定要能掌握现世的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4760095.html
  • 中观思想略谈

    如丧考妣。」说生死未了如丧考妣是有道理,合以生死已了也如丧考妣呢?依禅宗的说法认为要保养「圣胎」,否则来生会有隔阴之迷。由于这种不健康的思想,养成整个佛教不是急于参禅自悟,便是念佛求生西方。印老对这种...

    宏印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94360263.html
  • 星云法师:发心与发展

    能够改善自己,从烦恼的枷锁中解脱出来,享受人生的欢喜,从物质和自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,享受群我共生的喜悦。  人生一期一期的生命,过去世、未来世因有隔阴之迷而无法掌握,但是一定要能掌握现世的欢喜。一个人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3762496.html
  • 中国近现代佛学的特点和趋势

    隔阴  之迷,随业轮转耳。此宗以观念、持名兼修为上。  “四料栋”是临济义玄提出来的,用以因学徒才之高低而施不同之教法。这是用禅家的观点解释净土之意,使禅净融合在一起。料即材料、理、量意。栋即简,择取...

    高令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22269820.html
  • 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

    会忘记前世的经历,这个叫做“隔阴之迷”,因为有这种隔世遗忘的现象,所以今生不记得过去生的种种困苦,而投胎再生后也会忘记今生的烦恼。顺治皇帝有一首诗说:“未曾生我谁是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星云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9/0812021175.html
  • 戒杀与因果〔李炳南老居士讲〕

    此六道中,一切众生的本性,原来是清净光明的,因为无始染了无明,就迷惑颠倒在这六道中,生了死,死了生,投一次胎就有一次的父母六亲眷属。自无量劫来,父母眷属之多,无法算出数量,因为凡夫一投胎就有隔阴之迷,...

    李炳南老居士讲 林看治居士笔记

    |戒杀|因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0955131519.html